





4月25日,我院组织师生参加线上“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线上讲座培训。在讲座中,主讲嘉宾苗生明围绕“司法使命与责任”“司法理念对办案效果的影响”及“刑事监察司法理念概要”叁大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讲解。
讲座通过大量司法实务案例,生动展现了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的运用,使高校师生对“书本上的法”如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主讲人结合具体案件分析司法理念的影响,让法学理论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操作、可感知的实践智慧。本次讲座让高校师生跳出纯理论视角,近距离感受中国法治实践的动态发展,既深化了对司法工作的理解,也激发了未来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
学生感想:
B23061205王懿萱
参加这次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线上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在培训中,专家们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法律知识,让原本晦涩的法条鲜活起来。在分析一些复杂经济纠纷案件时,从法律条款的适用到司法实践中的考量因素,都剖析得十分透彻,这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表面。这次培训对未来的教育学习工作意义重大。以往在书本上讲解理论知识时,我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了这次学习做支撑,今后在相关学习中就能做到更好的理论结合实际,更好地理解法律内涵,提升学习兴趣。这次培训也让我意识到,法律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当夕阳的余晖爬上民法典的封面,我忽然懂得法治不是冰冷的刻度尺,而是丈量人间冷暖的温度计。那些在云端流转的法条,终将化作照亮每个平凡人生活的星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束光抵达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
B230060124焦长彬
权威的法律专家与资深实务工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揭开了法治实践的神秘面纱。每一堂课都是智慧的结晶,让我深刻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清晰认识到法治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石作用。老师对法律的敬畏与执着,对法治建设的热忱与坚守,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员。你们的讲解,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更让法治信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定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不负这份难得的学习经历与期望!
老师感想: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中国法制实务大讲堂线上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参与此次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线上培训,不仅深化了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法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紧密关联。以下结合培训内容与高校教育实践,分享几点心得。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正如主讲人所强调的,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理念,不仅是法治建设的纲领,更是教育融入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理念为新能源专业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亟需法治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均需在法治框架下推进。在今后的授课课程体系中,可融入《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技术研发与法律规范的协同性。
因此,新能源教育需以“德法兼修”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核心技术,也要树立其法治意识,使其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者。
环境工程系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系
2025 年 4 月 25 日上午 9:00,环境工程系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教师共同组织参加了法治学习活动 —— 观看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直播。通过此次直播学习,大家对法治建设在专业领域的深远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环境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诸多法律法规,如环保法规、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等相关法规等。这些法规是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教学中,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法治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任。此次大讲堂深入剖析了法治实务案例,让我清晰地看到在实际操作中,法律如何规范资源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从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到处理与再利用,每一步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专家的讲解也让我反思了教学方法。我们应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例如在讲解环境执法和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技术案例时,可以引入相关环保法规标准,让学生明白技术应用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同时,大讲堂展现的法治精神也激励着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法治素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既能运用专业知识推动环保和资源循环产业发展,又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为行业的规范化、法治化贡献力量。
总之,此次学习是一次宝贵的知识充实和理念提升的过程,专业教师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更好地践行法治原则。
实验中心
司法理念与刑事司法实践总结报告
本次讲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公安大学举办,邀请了资深检察官就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问题进行交流。讲座内容围绕司法理念的重要性、司法理念对司法办案的影响以及检察机关应树立的执理念展开,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一、司法理念的重要性
司法理念是对司法活动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它决定了案件的发展方向和办案效果,是司法办案的重中之重。司法理念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公平正义,这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核心价值。
二、司法理念对司法办案的影响
司法理念决定着司法办案的方向和效果,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正确的司法理念能够促进矛盾的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则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司法公信力。
叁、司法理念的实践应用
1、浙江永康市电信诈骗案
案件背景:永康市检察院受理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涉及公司老板、高管和23名实习大学生。大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怀疑公司业务不正常,向学校报告后被继续实习,一年后公司涉嫌电信诈骗。处理过程:检察官在审查案件时,考虑到大学生们在实习初期已对公司业务产生怀疑,并向学校报告,且实习时间较短,主观恶性较小。经过逐级汇报和研究,最终决定对23名大学生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案件启示:该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司法理念中“宽严相济”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在从严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主观恶性,避免机械执法。
2、北京某轻伤害案
案件背景:某厂门卫与副厂长因长期矛盾发生冲突,门卫将副厂长打成轻伤。案件经过公安侦查、检察院批捕、法院审判,最终门卫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后因申诉不断。案件分析:该案件的处理反映出司法理念中“机械执法”的问题。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当事人的矛盾根源和和解可能性,导致判决后当事人长期申诉上访,矛盾未得到有效化解。案件启示:司法办案应注重化解矛盾,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判决结果。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应积极进行调解和和解工作,避免因机械执法而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四、司法理念的深化与发展
1、司法理念的深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司法理念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化。要结合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形势和司法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确立符合司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科学司法理念。司法理念的深化需要以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为基础。司法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对司法规律和特点的认知与感悟,同时也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2.司法理念的发展方向
严格执法与公正司法:司法人员要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处理。要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在办案过程中,既要依法惩治犯罪,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正确处理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的关系,避免走向极端。促进社会治理:司法办案要注重促进社会治理,提升司法办案的效果。要通过案件办理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构建公平、有序、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
五、总结
司法理念是司法办案的灵魂,对司法办案的方向和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司法理念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反之,则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司法公信力。司法人员要不断深化对司法理念的认识,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注重化解社会矛盾,为实现良法善治贡献力量。(图文/能化学院师生 审核/一审:王雅君 二审:李晓光 三审:余久华)